铸造岛尖“明珠”
时间:2020-12-02

从远处眺望广州南沙区灵山岛,十余栋深蓝色的建筑鳞次栉比、美轮美奂、高低错落地屹立在岛尖,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站在最高的的那颗明珠顶端,更有一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气势,这便是中交明珠国际北地块项目。作为四公局在建高度最高的超高层建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写字楼建筑总高度181米,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合同额9.17亿元,主要包括10栋办公独栋、2栋LOFT公寓、2栋平层公寓、1栋甲级写字楼。
走进项目建设工地,一处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机械设备轰鸣不断……,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敢”用BIM新技术
“什么?施工前还要用BIM进行碰撞检查?工期那么紧,哪有那么多时间?再说了,我们干过那么多工地,都是图纸会审完就施工,没听过什么碰撞检查!”项目机电安装队伍负责人老夏听说暂时还不能动工,情绪很激动。
“图纸上机电线管布置如此错综复杂,施工难度很大,图纸会审必然很难发现所有的问题。施工之前必须要对整个机电布置进行碰撞检查。”项目经理李礼强耐心地跟老夏解释检查的必要性。他见老夏还是有情绪,又补充道:“老夏,BIM是未来的CAD,项目在开工初期成立BIM小组,后来继续深入学习研究BIM技术应用。这整个过程你也是了解的。我们潜心付出那么多,不就是为了工程建设服务的。这碰撞检查相当于‘磨刀’,不会误了砍柴工的。”
通过随后的BIM碰撞检查,C3地下二层中D-E轴交2-4轴消防送风、排烟风管、桥架、消防管道相互碰撞,无法施工。项目组对其进行方案优化,避免了错误碰撞的发生,预先解决实际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之后又通过运用BIM技术完成预留洞定位,避免因孔洞预留不准确而导致的二次开洞、返工问题。
“李总,真要感谢你们的新技术啊。没想到这个BIM技术不但没有耽误工期还缩短了工期,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次我是见识到新技术的能耐了,心服口服!”机电布置完成后,老夏主动找到李礼强表达自己的敬佩。
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BIM技术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C3这个超高层建筑。在整个超高层施工过程中,项目通过BIM技术解决了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超高层附着式升降爬架施工、钢结构施工体系、机电管线安装等难题。
在具体施工阶段,项目基于BIM技术应用深化成果及相关工艺模拟动画,利用VR、AR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精确指导现场施工,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既保证工程进度又节省开支,也为后来钢结构的顺利施工打下基础。
钢铁是这样“链”成的
“这一榀钢结构立柱7吨,这么重,塔吊本就吊不起来,现在塔吊又不够高,这可怎么办啊?”李礼强看着眼前即将开展的钢结构工程,一股忧愁涌上心头。
“是啊。现在这‘吊不起来’成了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一旁的监理总监易锋也注视着相同的方向无奈地说道。项目的C3超高层甲级写字楼屋面钢结构高度180.8米,钢结构造型独特,连接节点本就复杂而多变,而钢结构安装还没开始施工就出现了施工难点。
“归根结底,就是塔吊力气不够大嘛。我们换个角度考虑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榀钢结构立柱太重了。”项目技术部部长罗稳周一句话点醒了众人。
既然一榀钢结构立柱重量超过了塔吊最大起重极限,换塔吊明显是不实际的,那就只能减轻钢结构重量了。经过分析讨论,最后决定采用分段吊装,根据塔吊臂长及相应的起重性能合理分段,满足塔吊最大起重量要求。
灵山岛区域常年经受台风的困扰,180多米的高空,风荷载过大,塔吊自由端不能过长。但要继续施工又必须得顶升,目前只有一条路——在钢结构上面安装附墙。但是在钢结构上安装附墙,项目全体技术人员都没有过此类施工经验。这附墙怎么安装、怎么设计、安不安全?都成了大家最担心的问题。
“既然可以将塔吊与钢结构链接在一起,那也可以再将此位置钢结构钢梁与主体结构连接,这样全都链接成一个整体,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塔吊与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项目总工程师张仁志的一番话犹如一束阳光打散了众人眼前的阴霾。
“思路可行,立即安排钢结构有限元受力计算,把最终确定的方案再组织专家论证。”李礼强对众人的想法表示极大的肯定。
经过计算后,确定了在钢结构(标高158.9米和167.9米位置)上进行塔吊安装附着,且对附着细部进行深化。而在方案确定后,项目又通过BIM三维模型,对钢结构吊装、安装、安全防护提前模拟施工,对钢结构施工与各专业施工间进行协调优化。在BIM三维模型视频里模拟了分段吊装的全过程,安装一段检测验收一段。再用视频对操作工人进行可视化交底,使整个吊装流程更加清晰。就这样塔吊链接钢梁,钢梁链接主体,最后形成了一个整体。“你们四公局的团队还真的是厉害,那么大的难题那么快就被你们攻克解决了。你们尽快总结整理一下经验,回头在其他单位也推广一下。”易锋拍了拍张仁志的肩膀赞许地说道。
安全工作没有“终点”
在钢结构顺利施工完成的总结会上,大家都感觉轻松愉悦,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刚刚施工中一次又一次的“惊险”瞬间。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压了过来:“C3的顺利是值得喜悦的,但是“零事故”是这两年来最大的成就。我们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辉煌,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大家以后在生产时仍要时刻警惕不放松。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项目安全总监郭洪丰眉头紧锁,表情严肃地说道。最后一句更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一席话打破了轻松氛围,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C3写字楼由于作业高度高、交叉作业多、工期长,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建筑施工的危险因素。因作业高度的反差,现场作业与多层有着质的不同。垂直运输量大、安全防护要求严。现场设施放置时间长,期间人员变动、气候变化等人为的与自然的因素都能使正常的设施转入危险状态,钢结构的顺利施工完成给大家带来了成功与喜悦,但郭洪丰一句话让大家回忆起了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防护的艰辛,而郭“坦克”风雨无阻的身影也出现在大家眼前。
“你看这附着,明显是变形了,现在必须要换掉,而且要必须搞清楚是因为什么导致的,不然换掉后依旧会变形!”那时爬架刚提升完,郭洪丰便带着新到岗的安全员蒋北川到现场查看提升情况。查看时发现东面第二根附着发生明显变形,便立即停止了爬架的使用。更换附着后发现,是因为与附着链接的拉杆螺丝未拧紧,拉杆不受力,导致附着受力变形。“施工现场只要发生问题,必然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能局限于解决问题,更要去挖掘并解决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每当在现场发现安全隐患时,蒋北川总会想起郭洪丰对他说过的这句话,并以此要求自己。
“起风了,吊篮先放下来,塔吊也先停了,安全最重要!”“雨停了,赶紧去看下各楼层的临边防护、临时电箱有没有被破坏!”项目地处岛尖,台风暴雨是家常便饭。起风时去现场叫停吊篮、塔吊等高处作业,暴雨后去现场检查临边防护、临时用电等设备有没有被破坏,已然成了项目安保部的一种习惯了。项目的农民工友们常常在饭后闲聊时“偷偷”把郭洪丰叫作郭“坦克”,寓意他所到之处隐患便会“片甲不留”。这称呼看似调侃,背后却是工人们的信赖与认可。
在新一轮如潮涌动的工程建设中,项目上下正以时不我待、快马扬鞭的精神状态,继续在BIM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安全管控等方面探索改进,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项目建设高潮,为四公局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图 建筑公司 姚逸翔 周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