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 | 她是BIM新秀
时间:2021-12-15
BIM新秀 不畏艰辛 迎难而上
“很开心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唯一有点遗憾的就是没有拿到前三名,以后我会继续加油,再接再厉。”比赛成绩出来后黄超面带笑容说道。
黄超是一个刚满23岁的内蒙姑娘,原本是学习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的她,2016年偶然在一次BIM技术培训上接触到了BIM技术。从那时候起,从小就对新兴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黄超,学习用好BIM技术的想法便在她心中扎下了根。后来,黄超又通过网络信息深入对BIM技术进行了解,她发现,建筑数字化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政府及行业管理机构对BIM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价值逐步显现,BIM应用和发展已经是必然趋势。于是她便决定通过购买BIM相关书籍以及BIM网课等方式自学BIM技术。
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原来建筑物图纸是按照制图规则用CAD线条画出的,用于工程施工没有问题,但是要想直观的看到其效果,就需要用专业的立体图软件制作。但同时具备丰富建筑设计经验并且能够熟练使用三维软件的人员少之又少。此时,BIM技术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面前,且图上所有的子项都可以自动分类、汇总,分析是否有相互干涉之处。所以,BIM应用可以理解为就是3D到ND的过程。
从入门到逐渐熟悉,黄超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在自学期间,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瓶颈,但因为热爱,黄超从未想过放弃。“那段时间很累但是也很充实,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东西,让我对BIM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越发体会到BIM的魅力。看着画面一点一点的被我填充,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黄超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总面带微笑。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认真钻研,认真积累,她很快就掌握了BIM技术的基础知识要领,并逐渐在项目上展开BIM建模实践,技术也越发纯熟。此后,黄超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比赛,不断在比赛中提升自己,并荣获第十一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工程建筑综合BIM应用二等成果、第十一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工程全生命周期BIM应用一等成果、第九届全国BIM大赛-施工组三等奖、中国建筑工程BIM大赛一类成果(集体奖)、2020第三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集体奖)等众多奖项,也是这些奖杯给了黄超继续向前的动力和信心。
来到雄安项目后,黄超依靠之前的技术经验,着手对雄安启园项目进行BIM建模。首先摆在她面前的就是关于土建方面不太熟悉的问题。可作为雄安新区启动区首批市场化项目,黄超深知项目的重要性。由于当时没有可借鉴、可参考的经验,一开始建模的时候,黄超也是一头雾水。但她从来都不是一个遇到问题就退缩逃避的人,她开始查阅各种资料,与BIM行业前辈请教,通过各种方式参考其它土建建模,使自己对模型理解更透彻,表达更加准确。项目部也为黄超寻找多方位技术支援。历时半个月,土建模型搭建水平终于达到要求。谈及内心感受时,黄超说:“把土建方面的知识漏洞弥补提升后,心情特别高兴,感觉自己的技术又有了质的提升。那种成就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
2021年4月,四公局开始选拔参加中交集团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BIM)的参赛选手。号令一发,黄超主动请缨,报名参加比赛。从6月份起,局BIM中心开始对此次比赛进行选拔,在培训期间,黄超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并积极与参赛同事交流,对理论部分进行了系统学习,从BIM概论、BIM项目管理、BIM综合实务出发,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及实操水平。通过3个月培训,最终在四公局举办的“首届BIM技能竞赛”中获得了团队(房建组)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并成功得到中交集团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BIM)的参赛资格。
中交集团本次举办的第五届职业技能竞赛共有18家局级单位参加,1998年出生的黄超是本次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比赛中,在机电管线综合考核部分,黄超答题质量高、速度快,综合评分高,让人印象深刻。第二轮选拔中,黄超再次以突出的作品质量打动了评委,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团队总分排名第4名的优异成绩,个人获评“优秀选手”称号。
回到项目上,黄超感言道:“通过参加这次集团BIM竞赛,我的BIM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赛后我将继续查漏补缺,完善业务缺陷,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四公局BIM发展贡献力量。”
文丨朱紫薇 图丨黄超